7年超1000颗!“中国天眼”为什么要探测脉冲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研究部主任韩金林在2025科普中国说带来演讲《7年超1000颗!“中国天眼”为什么要探测脉冲星?》,一起探索星系演化的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研究部主任韩金林在2025科普中国说带来演讲《7年超1000颗!“中国天眼”为什么要探测脉冲星?》,一起探索星系演化的奥秘。
贵州故事宏大的时空尺度,要从FAST说起。所谓FAST即“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radioTelescope”,翻译过来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被称为中国天眼,这是我国科研领域无可争议的镇国重器之一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研究团队对中子星合并进行了新的模拟,结果表明,能够不受干扰地传播天文距离的微小粒子——中微子的混合和变化会影响合并的进展方式及其产生的辐射。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对于解答长期以来关于金属和稀土元素起源的问题以及理解
但是,对光线路径产生影响的,不止引力场这一个因素。理论上,电场、磁场都会对光的路径产生影响。电荷不能自发聚合成单独的含有巨大电荷量的实体。自然界不能稳定存在大尺度的电场。人工的电场,强度可以很大,但尺寸有限,所以,通过干涉实验可以知道光在通过电场与不通过电场两
FRB这东西,2007年第一次被科学界侦测到的时候,估计天文学家们都有点懵,就持续几毫秒,释放的能量却抵得上太阳一天甚至一年的总和,这能量强度也太夸张了。之后大家就开始猜,这玩意儿到底从哪儿来?超新星爆发?黑洞合并?
在宇宙学的研究版图里,暗物质占据了宇宙总质量的八成以上,却从不与光发生互动,任凭人类穷尽技术手段,依旧难寻其真实踪迹。
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一道冰冷却不可逾越的“速度红线”——光速,每秒约30万公里。无论是科幻小说里的超光速飞船,还是人类最狂野的想象,都被这条红线无情地拦在门外。它就像宇宙为自己立下的规矩,谁也不能触碰,谁也无法逾越。但你知道吗?这个故事在2017年夏天迎来
宇宙深处传来的毫秒级强烈射电信号,能量堪比太阳一年的总输出。这些被称为快速射电暴的神秘信号,自2007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一直让全世界天文学家着迷不已。
十年前的9月14日凌晨,地球上的大部分人还在熟睡,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的一间控制室里,科学家突然睁大了眼睛。
在微观世界的法则中,粒子被分为两大阵营:玻色子与费米子。如果说玻色子是传递相互作用的“信使”(如光子传递电磁力、胶子传递强核力),那么费米子就是构成我们可见物质的“基本砖块”——从你手中的手机、脚下的大地,到遥远的恒星,其核心成分都是费米子。这一概念由美籍意大
引力波的传播机制是广义相对论的核心预言之一,其本质是加速运动的大质量天体扰动时空几何结构产生的波动。以下是基于观测与理论的详细解释:
天文学家通过引力波——这种时空中的微小涟漪最早由爱因斯坦在1915年预言——发现了一个"恒星坟场"。这里挤满了黑洞与中子星等极端恒星残骸的融合景象,这些致密天体诞生于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中走向死亡的时刻。